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教學為先

節錄自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四集

       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美好?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混亂?經上有句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就這句話,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沒有停止過。中國古人懂得,所以「學記」裡頭有句話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全國的群眾,什麼最重要?教學最重要。人是教得好的,人性本善。
        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沒有別的,而且是義務的教學,不收學費。來學的學生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來,佛菩薩就教你。所以,佛法是多元文化的教學,佛菩薩是義務工作者,多元文化的義務工作者,名聞利養邊都不沾。給你講真的,沒有一句假話,只要你肯學,你一定得利益,這個利益不是地位、不是財富,是破迷開悟,後面真實的利益是離苦得樂。佛教導我們離究竟苦,究竟苦是什麼?六道輪迴,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不究竟;得究竟樂,究竟樂是極樂世界。怎麼去?叫無上的妙法,就是一句佛號,信願持名,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的。真正相信,沒有絲毫懷疑,真正求往生,六道輪迴太苦了,我受夠了,我不想再幹了。希望這一生當中像海賢和尚一樣,自己有把握,自己真正相信自己念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往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真正要度眾生,先度自己。

節錄自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0集

       古來祖師大德,蕅益大師真正發過心,想把戒律復興起來,看到出家人不持戒,他很痛心。到五十歲之後,深深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專心淨土,專求往生。他自己意識到,真正要度眾生,先度自己。先度自己就是先到極樂世界成佛,然後倒駕慈航,你才有能力。這個能力簡單講,就是這個花花世界它對你毫無影響,你不會被它干擾,你不會被它染污,真正具足戒定慧。眼在色塵當中入定,不是離開,根在塵上入定。什麼入定?不生眼識,這厲害!耳根在聲塵上入定,鼻在香塵入定,舌在味上入定。這個入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性德,圓滿的性德。起作用呢?沒有一樣不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沒有起心動念。清楚明瞭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這是法身大士。阿羅漢只能做到不執著,他有起心動念,他有分別,他沒有執著。為什麼能不執著?知道諸法實相。實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修這個東西,不是遠離六塵。遠離六塵到哪裡修?根塵識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樁事情。法身大士六根在六塵境界完全轉過來,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成就普度眾生的事業,這個是歸到根本。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經不能不學,教不能不通。

節錄自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八十集

       各人自己曉得自己根性,要認真反省,有能力可以,修任何法門都行,原理上講一點沒錯。但實際上講,各人根性不一樣,我適合哪個法門,我選擇哪個法門。這個法門我肯定能成就,其他法門我不敢說能成就。煩惱習氣是真重,常常起來,方法就是一句佛號壓下去了,用這句佛號代替一切妄想雜念,這就叫功夫。功夫深了,智慧增長,煩惱輕、智慧長,這個自己能感覺到,一年跟一年不一樣。功夫再好一點,一個月跟一個月不一樣,我只能到這個境界。說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不一樣,我還沒做到,希望今年、明年能夠達到一個星期,這自己一個願望。
        所以道師今天提出這個心得報告很好,經懺佛事都是好的,是經教的落實,是屬於行門,怎麼不好?問題就是要懂得經教,才把它落實在佛事上,那真是自利利他。所以經不能不學,教不能不通,通宗通教,這個佛事靈,確實冥陽兩利。我們在佛事上,當時韓館長跟我談這個事情,我就提出中峰禪師的三時繫念,講給她聽,她也很歡喜。為什麼?冥陽兩利,它裡頭有讀經、有念佛、有開示。我們專修這一門,中峰禪師難得,宗門大德,這個法本是依淨土宗編的,以《彌陀經》為主、念佛為主,好!跟我們修淨土很相應。我們對於做經懺佛事的法師,我們尊重恭敬,決定不能輕慢。我在台灣這麼多年,這些法師跟我都很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沒有任何隔閡,到哪一家守哪一家規矩,沒有一個不歡喜。一定要尊重,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必須要記住的。要記住本性本善,所有一切不善是後天的習性,不是本性,這個不能不知道。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自己一定要成就。

節錄自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六集

       今天雖然講發大心,你要弘法利生、要救苦救難,佛為什麼不來?菩薩為什麼不來?時節因緣沒成熟。怎麼說沒成熟?眾生不喜歡聽,不願意接受,這就是沒成熟。沒有人護法。誰護法?要國王大臣。佛把護法的工作是交給國王大臣,國王大臣護法,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今天舉世之人都把佛法看作迷信,都認為學佛是絕頂的錯誤,哪一行不好幹,為什麼搞這一行?社會一般大眾都是這樣責備你。你搞佛學,他贊成,你到大學裡面教佛學,這個人家歡迎;你說我出家當和尚,人家說你沒出息,怎麼迷成這個樣子?這裡頭真有大學問,知道的人愈來愈少了,你說多困難。
        我們自己道德、學問、福報、能力都不足,跟上一代比差遠了,上一代學習的環境比我們這一代好,從學佛來說,真叫一代不如一代。你要想弘法利生,至少要有上一代那個能力、能量。我這一代都不行,我這一代維繫佛教的命脈,只有這個小小攝影棚,不能坐在講堂升座講經。換句話說,下一個時代可能有這麼一個攝影棚的機會都沒有了,怎麼辦?要真幹,要取得真正的結果,我到極樂世界去,這就對了。到了極樂世界,哪個世界緣成熟,你就到那個世界去。世界無量無邊,成熟的眾生有的是,你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有義務、有責任要幫助這些人。這個世界上的人什麼時候省悟過來,想學了,你再來。佛法不是限制在一個地區,它的範圍太大,沒有邊際。不是說這裡不能學了,別的地方也不能,不是的。此地不能學,別的地方能學;此地不能教,別的地方也能教,問題是自己一定要成就。連個須陀洹都做不到,你還談什麼,還有什麼好說的?更不值得驕傲。我們要比,不能跟今人比,跟古人比,跟阿羅漢比,跟菩薩比,我們就小了,謙虛恭敬的心就出來了。我們跟現在人比,人家比我們差,瞧不起他,貢高我慢的心起來;還有人做得比我好的,嫉妒心起來,都叫你生煩惱,都叫你造業。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護持的人要聽經,要懂佛法。

節錄自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三十九集

       護法不容易,真的。古時候的道場,寺院裡執事就是護法,住持、首座、當家、維那、悅眾,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他們才真正善護。如果對佛法不懂,他來護法可就麻煩了。跟辦學校一樣,學校裡面的校長、教務、訓導、總務,如果不懂得教育,這學校會成什麼樣子?所以古人無論在家出家,要到寺廟裡去住,一定是五年學戒,學生活,學規矩。用今天的話來說道場的義工,他要做五年義工,對常住的規矩、生活習慣、教學宗旨,他完全了解,他才能護持。帶頭的人比什麼都重要,帶頭是內行人、是過來人,叫綱領執事,就是四個人,住持,住持是校長,首座是教務,維那是訓導,監院是總務。這四個帶頭人,完全內行,沒有一個外行,四個人同心協力來護持道場,道場哪有不興旺的道理!現在一個懂得的都沒有,怎麼辦?
        我早年跟方東美先生,他跟我講佛學,佛經哲學。在哪裡?在經典,不在寺院。我很驚訝,為什麼不在寺院?寺院人不學了,所以直接找經典。不學不是現在開始,至少有二百年,大家對於經教疏忽了。每天把經念個一、二遍就算不錯了,確確實實很多學佛的不念經了,世俗的習氣完全沒有斷,佛沒有了,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沒有人護持,老師不指點我們不知道。居士護持,護持的人要聽經,要懂佛法,他護持就如法。但是初發心的時候好,聽過幾年,沒紮根,到這個道場興旺起來,有名、有財、有利,往往心就變了,貪瞋痴慢毛病就起來,道場變質了。這個時候怎麼辦?真修行,趕緊離開,不離開跟他們會對立,你做的跟他不一樣。真難,這我們一生親身經歷了。

2014年7月7日 星期一

把大乘佛法講清楚、講明白。

節錄自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集)

       有許多同學來問我,想發心學講經。講經有什麼好處?你們細心觀察,你看我這一輩子,我聽老師的話,老師教我走講經教學這一條道路,一生流浪,我連一個像賢老法師鄉下一個小廟我都沒有,他還有一個小廟,我沒有;他還有一百多畝地可以耕種,我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幾十年在外面流浪,哪個地方請講經就到哪裡去,講完了就走路,無家可歸。還不錯,那就是有很多人請我講經,我這個地方講完了,那個地方就來請了,還有。如果沒有人請怎麼辦?你能有這些緣分嗎?我的緣分也很特殊,我覺得我這一生佛菩薩安排的,我自己想不到。是非常偶然的一個機緣,幫助李老師辦慈光大專講座,這個講座很成功,在台灣的影響很大。以後道安法師在台北辦了一個大專講座,找我去做總主講,我在那個講座講了四年,一個星期一次,星期天。寒暑假在松山寺老和尚的廟辦班,大概是兩個星期、三個星期。他請幾個法師,我是其中一個,學生全是大專學生,所以我那個時代認識大專學生不少,他們都聽過我的課。這些學生畢業了,到國外去留學,學業事業有成,在外國定居,所以我認識這麼多人,這麼多人他請我去講經。不是寺廟請我,不是在家居士請我,不是的,這批學生請我。每個地方最長講一個月,最短三天、五天。我有這麼多人邀請,要沒人邀請怎麼辦?這個緣我相信佛菩薩安排的,沒中斷。一般出家人到哪裡去找這個緣分?你學會了,誰請你講?這問題可麻煩了。
       我們現在在宣傳,希望宗教回歸教育,回歸教育就得辦學校,我們學講經就有出路了,我將來到學校去教學。馬來西亞我們建一個漢學院,裡面教什麼?教儒釋道。我們出家人學佛經可以,這裡頭有六十五個科目,有儒、有佛、有道,這是漢學。斯里蘭卡那邊建佛教大學,我們真正學講經的,有地方教學。印尼回教大學積極在籌辦漢學院,大學要設一個漢學院,漢學院也是儒釋道,出家人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學習。這個學校是國家辦的國立大學,有學位的,學士、碩士、博士。這個學校畢業出來拿到學位,可以在一般大學裡面教中文,他有個出路。這沒有出路怎麼辦?什麼時候宗教真正回歸教育,講經人才就需要,講經的人才有個立足之處,否則的話,講經的人家不要。
       我講經是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的。出家之後剃度師老和尚勸我放棄講經教學,叫我學做經懺佛事,學著做法會,叫我搞這些。我不能做,我發心出家不是這個願望,我的願望是深入經藏,能把大乘佛法講清楚、講明白,我是為這個,不是為別的。寺廟住了一年,我就再住不下去了。在台中學經教,住居士的道場,住在慈光圖書館,這是沒有出家之前,跟李老師結的緣。學成之後多半時間都在國外,國外的法緣很殊勝。大家生活都很艱苦,建一個道場、建一個佛堂不容易,同學們請我講經,給我買一張機票,這個行,他還可以做得到,建個道場做不到。在國外住在同學們家裡,道場是臨時租借的,因為時間短,最長不超過十天,所以一定的難度。這個就是福薄障深,看到這一句無限的感慨。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弘法要有護法

節錄自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三十七集

        緣分,什麼地方有護法,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幫助你,成就你的願望,這是緣分,非常不容易。我早年是被聽經一個聽眾韓鍈居士,她們夫婦一家護持我講經教學三十年,我在他們家裡住了三十年。以後講經聽眾慢慢多了,大家出錢出力,聽經人都是沒有財富的,有錢的人不聽經,喜歡做法會,喜歡熱鬧、排場,聽經都是窮人,所以生活非常艱苦。我講經二十年,才有一個小道場,聽經人大家出資,買了個小地方,台灣的面積叫坪,五十坪,一坪三十六平方英尺。面積不大,坐得擠一點,不能用椅子,用圓凳子,大概可以坐一百人,這擠得滿滿的。一生沒有道場。現在在香港,是長年聽我講經的同學十幾個人,這個地方是個新的開發區,每個人在這裡買一棟房子,大家住在一起,在一起念佛,在一起學經教,互相照顧,沒有寺廟道場的名稱。
  這個願是很好,很難得,我是這樣走過來的,告訴你,我這一生非常辛苦。一切總要隨緣,看緣分,沒有這個緣分不能勉強。我如果沒有遇到韓館長,可能就還俗了,因為我不願意去搞經懺佛事來維持生活,我不願意這樣做法。所以這是得三寶加持,這個緣不斷,各地方請經,遍及全世界。這是我認識的人多,認識人多也是緣分。李老師在台中辦一個大專講座,佛學講座,道安法師在台北辦一個講座,這兩個講座我都參與,所以十多年當中,在兩個講座裡頭我認識的同學上千人。這些同學以後他們學成了畢業了,到外國留學,在外國工作,所以我國外就有很多熟人,他們邀請我講經。邀請我講經都不是長時間的,一般都是一個星期到十天,最長不超過一個月。幾十年流浪,哪個地方找,到哪裡去,他們想學什麼經我們就要講什麼經,自己不能做主。這條路很難走,要多想一想,決定是好路,是好事。所以我一生感恩韓館長,不是她,這條路我走不通。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宗教要團結,宗教要互相學習。

節錄自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三十三集

        有這個緣分建學校,培養人才。我們十方供養可以支持這些事情。在學校可以設獎學金,許許多多的事情可以做,比從前機會更多,我們要掌握住。所以我們想到設個基金會。基金會希望永遠保持下去,世世代代都有人來負責,來統籌這樁事情。這是個長久的事業。那麼將來可以作儒釋道獎助學金,來作這個。
  我們提倡多元文化。其他宗教,真正希望宗教都回歸教育。宗教要團結,宗教要互相學習。這個世間衝突才能化解,太平盛世才會出現。這是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希望,我們走的是這個路子。我們遠離經懺佛事、祈禱超度,我們遠離這些。我們把我們的祈禱超度,都用在講經最後的迴向,不另外做。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學習經教有大利益

節錄自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五六集)

       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慢慢從經教裡面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得出一個總結,那就是修行的祕訣原來就是放下。讓我想起章嘉大師,我們當年第一次見面,他老人家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了解,你一定要放下,你不放下,那叫解悟;你放下,叫證悟。證悟契入境界,解悟不入境界。
       那我們現在學了這麼多年,停在哪裡?停在解悟上,沒真放下,真放下就證果了。真能夠把五種見惑放下,雖然是小小聖,那真不得了!小小聖遇到念佛法門,決定往生,生方便有餘土,他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哪些人?當然離不開解悟,雖然理解了,沒放下,沒放下叫帶業。帶業可以往生,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為什麼?我們了解這個道理,這種道理我們很熟悉,不陌生。如果在臨命終時有人提醒,我們這個時候一下放下,品位馬上就上升。因此我們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輕視,為什麼?說不定他現在好像方方面面不如我,往生的時候他一下放下,他的品位就超過我,我們就不如他。臨命終那一剎那,我們遇的緣跟他遇的緣不一樣。全在一念,一念頓捨,那不就像惠能法師一樣!直接上升到實報土去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放下就是。
        這些話聽多了,印象很深刻,到臨終那一念會起作用。這就是說明經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大利益。這個大利益就是非常可能在你臨命終時幫助你大幅度提升品位。這是什麼?功夫。蕅益大師講,「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真信,我真願意去,「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其實功夫淺深全在放下,這看破放下,那是功夫。教不能不聽,不能不深入,為什麼?不聽、不深入,你不了解,你往生品位提不上去。縱然有人提醒,你不懂,你不知道這個時候要頓捨。由此可知,平常我們認真學習經教,這個事情沒有白做。凡夫情執,現前這個境界放不下,如果到臨命終了,身體都放下了,還想想,還有什麼不能放下?這個時候一念一下轉過來的時候,就可能從凡聖同居土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個是得力於長時間經教薰習所成就的。經教裡頭有慧有福,沒放下是福,放下就是智慧,聽經聞法,福慧雙修。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天下第一等快樂的事情,就是講經教學。

節錄自 臺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第三屆護國息災百七繫念法事淨空老法師開示

       孔孟學說是什麼?我們,因為時間短,跟他們在一起研究討論大概只有一個半小時,不長,所以我說我只告訴你一句,四個字「仁義忠恕」。這四個字能不能解決當前社會問題?仁者愛人,現在的人不自愛,自己不愛自己,他怎麼會愛別人?這個麻煩大了,如何能叫人自愛?傳統文化的復興確實有難度,我是逢到人我就勸他,勸他發心要認真學習。大乘也是四個字,「真誠慈悲」,都找不到了。沒有真誠慈悲,沒有仁義忠恕,就不能入這個門,中國傳統儒釋道的門就進不去。
        所以我們這十幾年來提倡的,《弟子規》,弟子規就是孝親尊師,就是在這個地方把五倫落實,五常仁義禮智信,從這兒落實;要學《感應篇》,道教的;要學《十善業道》,佛教的。是儒釋道三個根,這三個根要紮下去,行,可以入門。用中國傳統的,實在講就是十二個字。老祖宗教我們教了幾千年,我們最近兩百年才疏忽,才把它丟掉,現在找回來還來得及。這十二個字,這是歸納起來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這十二個字,祖傳的,我相信超過一萬年以上。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文化在文字之前。老祖宗一代一代傳,四個科目,基本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會傳錯的,傳十萬年也不會傳錯。古時候人人必須要學,必須要遵守。
        今天大家都期望著這個世界還能和平嗎?和平從哪裡來的?我剛才講的十二個字,終極的目標是和平。和平從仁愛來的,沒有仁愛就沒有和平。仁愛從哪裡來的?從廉恥來的,沒有廉恥就沒有仁愛。廉恥從哪裡來的?從禮義來的;禮義從哪裡來的?一層一層的你去推,然後你就能找到根,忠信來的。忠是心要擺在當中,沒有偏心、沒有私心,這叫忠,你看中國的文字。恕,從忠恕來的,孔夫子要行恕道。在它上面,孝悌,孝是對父母、對老師,悌是對兄弟姐妹、是對同輩分的那種親愛。我們要從這個地方把根找出來,然後我們的文化可以復興。文化並不難,文化真的是好,就是方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一生感激老師,如果他沒有把佛法傳給我,我完全不懂得。這一生,我過的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是有地位,不是有財富,是快樂,沒有憂慮、沒有壓力、沒有負擔,你說你多快活。走釋迦牟尼佛的道路,講經、教學,世尊教學四十九年,我教學到今年五十六年。天下第一等快樂的事情,就是講經教學。有人說年歲太大了,太累了,能不能把時間減少一點?我說不行,為什麼?快樂沒有了。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培養人才重要

節錄自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七一集

        做事,我看了明白了,事情不要在一個人手上做,交給下一代去,讓他們去做。好好的著重於培養人才,這個重要,比什麼都重要,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今天在這個世界,甚至於許多宗教,我認識的,幾乎都把培養人才這樁事情疏忽了。不是不知道重要,就是沒有真肯幹。我們老一代的法師,也是常常口裡說到培養人才重要,但是沒有一個幹這個事情。有這個認知,但認識不深、用心不堅決。現在愈來愈困難。如果沒有後繼的人才,佛法就會斷滅,肯定會斷滅。佛法如是,這世界上其他宗教也面臨同樣的危機,甚至於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這才是今天頭等大事,我們要全心全力。
  特別是年輕同修,一定要有使命感,古人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這是大聖大賢的事業。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落實?用教學,做一個好教員,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他不出家繼承王位,他把王位捨棄掉,去當一名職業老師。所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它是師道,它不是宗教。釋迦牟尼佛一生現身說法,做一個非常負責的教師,而且是義務教學,不收學費。對於學生一律平等,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過同樣的生活方式,沿門托缽。釋迦三十歲開悟,七十九歲圓寂,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直到圓寂,四十九年沒有間斷,模範老師。聖賢事業要用這個方式,才能夠永遠承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