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經懺佛事是怎麼起來的?

節錄自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八十七集

        從前寺院是學校,沒有經懺佛事,寺院裡面的執事名稱現在還延用,但是已經變質了。寺院的住持、方丈,他是什麼職位?校長,首座和尚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你看看跟現在的學校分工是不是相同?首座和尚,一個寺廟裡好幾個人,不是一個,分座講經。殿堂是教室,講經的法師很多,不是一個,跟學校一樣,分班,但是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講堂講《華嚴經》,那個講堂講《法華經》,另外一個講堂講《無量壽經》,你想學什麼你進哪個講堂,你只能學一門,不能學兩門。所以從前叫到寺院討經單,到那邊去報名,講堂給你一個座位,宿舍給你一個床舖,你可以安心在那邊學習。期限是一部經,一部經學完你可以離開了。如果再想學一部,那就再報名,再學一部,可是一部經通常都要講幾個月,長的要講一、二年。真的,它是學校,怎麼會變成現在這種樣子!我當年學佛也很奇怪,我就問老和尚,那個時候我跟台灣道安老和尚,他很照顧我,年歲也很大。我向他請教,我說這種經懺佛事是怎麼起來的?誰搞出來的?他想了一想,他說,很可能唐明皇搞出來的。他也有他的說法,因為唐明皇那個時代遇到安史之亂,安祿山造反,楊貴妃引發起來的。這個動亂幾乎把唐朝亡掉,幸虧郭子儀這批人把這個動亂平息,平息之後,唐明皇在每一個戰場建一個寺院,叫開元寺,就是開元年間動亂的。每個地方建個開元寺,建這個寺追悼死難的軍民,這是開端,就像忠烈祠一樣是紀念的性質,請這些出家人誦經給他們超度,迴向給他們。國家這樣做法,所以民間老人過世也請法師來念念經。當然那是偶然的,能請到法師到家裡去念經,一定都是達官貴人,不是平民,而出家人做這個事情是附帶的,偶爾附帶做的。可能,道安法師告訴我,可能這就是起源,因為以前沒聽說過。
        真正變成現在這種情形,我想應該是慈禧,慈禧太后造的孽。前清,帝王是經常禮請儒釋道的學者在皇宮裡面講學,皇上帶著嬪妃、帶著文武大臣聽課,這個制度一直到咸豐(咸豐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丈夫)都有,都還保存。宮廷裡面的講義,儒釋道的講義,佛、道,他是特別尊重佛法,沒有放在《四庫》裡,儒家的講義、道家的講義都在《四庫全書》裡。我有的時候翻翻,看看這些人從前在皇宮裡面到底怎麼個講法,四書怎麼講法、五經怎麼講法,這講義保存在。但是佛法,特別編了一部大藏經,叫《乾隆大藏經》,沒有放在《四庫》裡面,這就是對佛法特別尊重。因為歷代帝王都是三寶弟子,德高望重的這些大德們都封為國師,這是清朝。咸豐過世之後,兒子很小,慈禧太后的兒子做了小皇帝,政權落在她手上,垂簾聽政。所以她叫同治,她跟他兒子同治,同治這個國家,麻煩可大了。她相信鬼神,宮廷裡面邀請大德講學,她就把它斷掉,這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太大了。為什麼傳統文化今天衰到這個樣子?罪魁禍首就是慈禧太后,她相信扶鸞,她不聽信經典,也不聽信這些高僧大德,她駕乩扶鸞,結果國家就在這裡邊亡掉了。這樁事情是我年輕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前一個章嘉是慈禧太后的國師,那都有名無實,她也不問他。過去真是遇到大事疑難,他諮詢這些大德們,儒釋道的大德,也等於說是皇上的顧問。慈禧太后對他們是很尊重,但是不聽話,聽鬼神的,所以完全變質應該是這個時候。

        現在佛教寺院庵堂看不出釋迦牟尼佛教學的面目,完全看不到了,把佛教變成迷信。而且在宗教裡面,它是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一個真神,佛教裡面供的佛菩薩太多,他們都認為是神,稱為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就是低級宗教。我們今天四眾弟子,都有義務向社會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釋迦牟尼佛一生是教育,用現代的話,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普世的教育,能夠帶給社會安定和平、能夠帶給一切眾生幸福美滿,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這佛教裡頭的。少數學者專家希望再向上提升,佛經裡頭有哲學教育、有科學教育,都講到究竟圓滿。今天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真的變成宗教了。我們走的路子,是走釋迦牟尼佛教育的路子。原來這條路,我初出家的時候,同參、同學也都很想走這個路子,害怕,怕什麼?怕走這條路子將來會餓死,沒人供養。經懺佛事,學三個月敲打唱念就行了,就能賺錢,做個十年、八年,積蓄起來就可以蓋個小廟,都走這個路子,講經教學大家害怕。我搞了一輩子沒餓死,活得還不錯。但是這條路是非常辛苦,為什麼這麼苦,原因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走不可。希望大家努力,把佛教恢復到教育,如果不恢復到教育,佛教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很可憐。所有宗教,不單佛教,都要回歸到教育,為什麼?你看看,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社會教育家,耶穌教了三年,被人害死,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你細心觀察,哪個宗教最初創教教主不是教學?如果宗教回歸到教育,宗教就會被社會認同,它對社會有貢獻、對社會有利益,大家自然擁護,自然協助你發展,你是教育,社會需要你,那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學習到這裡感慨很深。